《新生--七年就是一辈子》

2017年9月12日 · 4560 字 · 10 分钟 · #读书看报

谁不想进步呢? 什么进步不需要方法论呢? 没有救世主,就只能自谋出路。 哪怕不是路人甲,其实也一样要不断进步,不是吗? 本文主要是学习《新生-七年就是一辈子》的阅读笔记。

人生最重要的概念:复利

时代

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、且越来越容易、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。

践行

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:践行。想到了,就去做,做到了,才算践行,做不到,没用。

行动

想到了,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,不管别人是否理解,这就是践行。想到了,学到了,就当真了;当真了,就当真做了,且真的做到了,这才是践行。

赚钱

赚钱慢是一种罪,原罪。赚钱一定要快,要快到超越“第二宇宙速度”,不然你飞不出去。

商业计划

你的商业计划就是你的赚钱计划。

衡量标准

使得衡量商业计划的标准特别简单:

你可能赚到多少钱? 你最快多久可能赚到那么多钱?

主动选择 重生的关键

选择

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,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、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。

放纵自己

停止嘲弄他人,忘记自己的优点,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。

对比

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,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——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,通常也是虚妄的。即便是要比较,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“自己的现状”和“自己的未来”;而不是“自己的现状”与“别人的现状”

自信

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,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。

升级操作系统

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,真的跟计算机一样!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(IO 系统),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,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,我们必须持续地主动升级我们自己。

方法论

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,其实是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。

类比思维

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,我总是告诫自己,暂时先克制寻找类比的冲动,因为不恰当的类比还不如没有类比,甚至,不恰当的类比干脆相当于有毒,会麻醉我们的大脑,阻止我们有效地思考。好的、精妙的类比超级炫酷,可还是要小心为妙,因为类比真的影响思维。

应用场景

学会任何一个概念、方法论之后,都要问自己: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?

概念

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,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。

所谓的“独立思考” —— 少有人真正拥有的高级能力 ——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:能够独立地、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。

非议、争论、鄙视链

善恶其实是次要的

所谓“人人心里有杆秤”——那秤称的其实是强弱。

让自己更强大

面对非议的时候,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,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。

起点

在起点上,每个人都一样,其实是没多少选择的,其实大多只能是被动状态麽,这很正常。

产品

做出真正好的东西,销售就好像是不存在了一样,放在那里就行。

做好产品

把东西做到真好,直至最好,其实是最省心、最省时的方法论。

说服别人

说服他人有两个重要的终极诀窍:第一个,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,而不是把结论塞给对方;第二个,实际上是第一个的升级版:自己成为榜样,对方若是认同,自然就会追随。

解决问题的方法论

有些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

解决不了的问题就(暂时)别去解决了罢,面对永存问题,尽力就好。

有些问题是不用解决的

有些问题,看起来很重要,实际上却没那么重要(不是不重要),把时间花在解决它们身上,实际上是浪费的,效率低下的。

更多情况下,“细节很重要”是用来吓唬那些没做成过事儿甚至压根就没做过事儿的人的。主次不分,是绝大多数人的永存问题。我们不能这样。如果有问题非要解决不可,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里面的主次,把最重要的先做好,这个做到了之后,再去关注细节,而这样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力关注更细的细节,否则,本末倒置,一无所是。

有些问题可能会自动消失

有一点问题就坐立不安的人,本质上只是天真。

有些问题是自己造成的

基础很重要!这么朴素、简单、有效的建议,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没听进去过 —— 然后,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一生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又从不自知。

有些问题是其他人的问题

为什么要坚持锻炼呢?答案是: 本金最重要。

有些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

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,自己不吱声,希望有人替自己出头,却又完全不知道“替天行道”实际上是成本很高、风险很大的活动……说实话, 这从某个角度望过去,哪儿是天真啊?不仅是自私,还是深刻而隐秘的恶毒。

大多数问题需要特定的人解决

所谓的“平和”只不过是认真思考的结果。

惊喜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

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

我真的相信惊喜是可以创造的,而且从一开始就笃信这事儿。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、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种态度。

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

所谓“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”,其实只不过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,使其完善,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。

保持开放

开放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,无论在哪个领域。

持续学习

学习,从来都是创造惊喜、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。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,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。

创造更多的连接

只有节点多到一定程度,才可能有“意外的连接”出现。 认识很多的人,其实是没用的,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,或者即便有,也是过时的操作系统。认识他们没用,不仅没用,甚至是一种罪,因为你在耽误自己可能的效率。

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。长期以来,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,学历、身份、地位等各种标签,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。到最后,只有一种方式有用:交流。可能是坐下来喝茶,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,更可能是长期观察。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,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,遇到了,必须马上连接。

保留适当的随机

在一些时候,在一定程度上,跨越因果思考与判断,在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添加一点随机性,就是创造惊喜的方法论。

多管齐下,齐头并进

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。不要做一个低级的单任务操作系统。通过恰当的统筹,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,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,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。通过恰当的统筹,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,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,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。 而多管齐下,齐头并进,也是创造惊喜的好方法,理由很简单,效率高了,成果就多了,成果这东西,跟之前提到的“连接”啊、“节点”啊一样,越多越好,这些成果本身也是节点,它们之间也会产生连接,最终一样产生聚变,至于能够获得什么,我们还不知道,但我们知道一定会有所获得。

总结:逻辑很重要、概率学很重要、统筹学很重要

如何回避坏运气

成功= 技能+运气

所谓“运气”,是完全不可控的,它可能是好的,也可能是坏的,也可能是“0”,即,什么影响都没发生。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,不知道它是好是坏,也不知道它好坏的程度到底如何;我们只知道最坏的情况下,坏运气可能导致“灭顶之灾”。

与之相对,技能却是可控的

通过刻意练习,绝大多数技能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。通过选择来回避坏运气。选择很重要。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讲,人生就是选择。

在“技能-运气”的横轴上,尽量选择去做靠近左端的活动,就是那些更多依赖技能,更少依赖运气的活动。

调整焦点: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

  1. 很多人输就输在,对于新兴事物,看不见、看不起、看不懂、来不及。 把焦点放在大势自身上,而后开始思考,思考的结果常常是一样的:必须跨界 —— 自己手里正在做的事情,常常与那大势完全没有关系,也并不适合与那大势共存。
  2. 真正的大势,很少频繁出现,尤其对个体来说,能够感知的大势更少。
  3. 我们在自信这件事儿上,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自己的未来 ,而不是,或者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去或者现在。

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

容错机制

任何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运转的系统所面对的,必然是一个不完美的、不理想的、各种意外频繁发生的现实世界。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。

冗余设计

没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,通常不够健壮,不够可靠。 冗余设计,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机器(或者系统)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运转,要把一些关键的组件安放一个以上…… 万一其中一个坏了,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,甚至可以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修复或者替换那个坏掉的组件。我们人类自身就是个“冗余度”很好的设计 ,我们有很多重要器官都是有一个以上的,比如肺、肾、手、足等等。所以,摘掉一个肾、断了一只手、少了一条腿、瞎了一只眼、掉了一只耳朵、少了几根手指或者脚趾…… 这些本质上来看都不大影响一个人继续生活。

一切更为健壮的都要耗费更多的成本
容错机制的收获

有了容错机制之后,最重要的收获是:学习范围广了,思考更为深入了。

为什么一定要自学

自学能力是靠积累增强的

自学很简单,其实就是不断习得、积累、研究、打磨、升级那些概念和方法论。

融会贯通

融会贯通: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“意外的连接”。

自学态度

自学这事儿, 方法并不首要,首要的是态度。

不同选手

“表现型”选手做事常常不是为了自己的进步 ,“进取型”选手做事是为了自己的进步。

为啥人丑就要多读书?

所谓的聪明,虽然可能也受先天条件限制,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、可锻炼的。

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,基因也会发生变化。

多读书罢,让自己更聪明一点,也为了下一代。

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?

阅读功利性

大多数情况下,阅读并没有功利性。完整性阅读,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,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、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。

不可替代

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吃饭的。同样的道理,别人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帮你读书的。

阅读思路

先大致浏览,知道大致的内容和别人对他的评价。拿来一本书,就好像要打一场仗,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? 同样的道理,拿来一本书,不应该是抓起来就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,一直读到最后……应该先看看目录,再看看附录,仔细读读前言,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,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,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。

消化

在读的过程中,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,其实是“消化”的必要过程。一定要用起来。

总结&预期

在阅读的过程中,要不断向后总结,向前预期。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。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。

分享的技巧很简单

真诚,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; 也是真诚,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; 还是真诚,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。 这个概念、这个方法论、这个道理、这个知识,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?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。

选书的基本原则

出版社

锁定领域知名出版社。

作者

靠谱的人写的东西靠谱。

版次

版次越高越好。

印次

印数越大越好。

印数

第一版第一次的首印数。

“编”与“著”

优选“著作”。

参考文献

更多经典书。

其他要点

索引;尽量不读译作;花时间读书评,亚马逊、豆瓣等;看看牛人在读什么?

什么是更好的知识?

有价值的信息才可以算作知识。 知识分为两种,无繁殖能力的和有繁殖能力的。 科学方法论,就是一种有繁殖能力的知识,也是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繁殖能力的知识。 有繁殖能力的知识:

可以积累,因为它有积累效应 必须应用,因为它有指导意义 值得传播,因为它可造福大众

活在未来,而不是当下

活在未来

超越绝大多数人的窍门其实很简单,就是想办法活在未来。

如何活在未来?

笃信逻辑。 用逻辑去判断明天会发生什么。

凡事均可以预演

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 。

顺序

4、应该是 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。不是 生活 、工作、学习。

即: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、去工作,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