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,我读了10本书

2021年2月1日 · 4389 字 · 9 分钟 · #读书看报

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,这个月看的书这么多?

是因为年初都比较有激情吗?希望能激情永续吧,哈哈。

我看了一下历史,上一次写读书汇总的内容是 2019 年(2019年上半年我读了哪些书),有点惭愧;如果今天的文章反馈还不错的话,争取后面每月写一篇。

今天的文章主要是简单总结一下 1 月的读书内容,仅供参考。

第一本《快速阅读术》

#阅读 #工具书 #得到

其实这类书我读的很少,例如洋葱阅读法,只是知道有这个读法,但是没看过书。

读这本书源于在浏览知识城邦的推荐,看到了,出于好奇就看完了。

本书作者 @印南敦史 是一个书评人,每个月为 4 家网站写 60 本书的书评。算起来,每年的阅读量在 700 本书以上,至今已经坚持了 10 年。

本书在尝试解决两个问题:读书缓慢和日常阅读记忆不全。本书从阅读技巧、阅读习惯、阅读环境的打造等方面,讲解实现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方法。

作者分享了四个步骤可提高阅读速度:

1)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。通过序言可快速了解书籍的撰写目的、概要、文体、写作意图等,进而把握全貌;通过阅读目录可以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;

2)仅读开头和结尾的 5 行。人类的大脑拥有自动补全遗漏片断的能力。在读到“A→C”这样的字幕序列时,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推断“其间是B”。每一个话题的开头,一般都会率先提出即将展开论述的主题或观点。

3)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。 明确阅读的目的,考虑清楚“我究竟想要什么”,确定不想漏掉的关键词,一边搜索,一边阅读。

4)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。先要找到自己在读书时最舒服的(容易读下去的)阅读节奏;然后不仅要有仔细阅读时的基本阅读节奏,还要有1.5 倍速的中速阅读节奏,2 倍速的高速阅读节奏,以及 5 倍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等。

想起来 @脱不花 的《如何成为高效学习的人》中提到过:

1 这门课程我为什么要学习? 2 我主要学习哪几个方面的内容? 3 学完以后我可能会用在哪些地方? 4 和我之前的知识有关联吗?

稍微总结下就是:为什么要读?怎么读?读什么?怎么用?

ps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,以上仅供参考。

第二本书《远见》

#决策 #管理学 #得到

本书作者 @史蒂文·约翰逊 我不是很了解,有兴趣可以搜索下。

本书从不同的角度,例如地理、历史、AI等总结一些经验,然后得出能普遍通用的决策方法。书中很多的案例背景我也不了解,基本上跳过去了,不想深究;甚至我觉得推荐序其实就是总结。

万维钢在本书推荐序中的总结:

科学决策的规律都是相同的,它可以分为三步。 第一步,看看你手上有哪些选项。 第二步,评估各个选项的价值,选择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。 第三步,在执行过程中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

在这里想起了 @L先生 讲过:决策的本质是把一切相关因素量化,进行收益-成本分析。与这本书不谋而合。首先你需要列出有哪些因素,然后量化它们,可以进行加权,最后计算一下 ROI 。

@达利欧在《原则》中的生活原则也有一条“学习如何有效决策”。提到了对决策可以进行可信度加权,以此来增加决策成功的概率。

@达利欧:不管你押对的概率已经有多大,提高你的押对概率始终有价值。

第三本书《半生为人》

#回忆录 #先知书店

作者 @徐晓,中国作家,从事记者、编辑等工作。

《半生为人》是她的第一本书,在书中介绍了史铁生、周郿英、赵一凡等人在 1970 年代末寻求尊严、保持独立思想的故事。

这本书有点特殊,不展开说,放几段原文,感受下吧。

“爱”

如果时间可以倒流,我愿意用二十多岁的热情,加上四十多岁的理性,重新理解他、爱他。

“苦”

我一直以为,我吃的苦是他的疾病的结果,我愿意承受那结果,我是他的妻子,我必须承受那结果;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,他所受的苦是我的努力的结果,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愿意承受那结果。

“放弃与坚持”

然而,不放弃,是一回事;坚持,却是另一回事。

“绝望”

什么是绝望?看着洒在地上一片白得耀眼的液体,你无法用手捧起来,或用任何办法重新装进瓶子里,再用来输入亲人的血管,那就是绝望,就是我的绝望,失而不能复得的绝望,错而无法纠正的绝望。

第四本书《数据分析即未来》

#数据分析 #工具书 #得到

比较适合对数分感兴趣的小伙伴,读完后偏向于管理层使用(可能是个人理解的问题),好多的东西可以作为 PPT 形式的演讲,例如模型、思维之类的。

主要从两个方面:第一,简单介绍了数据分析的基础内容,例如数据分析做什么、数据分析的人才和组织相关要求等;第二,详细介绍了分析的整个生命周期,从问题的提出到如何解决问题,再到应用等。

对目前阶段的我来说,能应用相对较少。于我而言,其中的「设计思维」较为重要。

设计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方法,它借鉴设计师的工具包,将人的需求、技术的可能性和商业成功的要求结合起来。设计思维有五个步骤:共鸣、定义、酝酿、原型、测试

第五本书《这才是心理学》

#心理学 #得到

作者 @斯坦诺维奇,其他作品《超越智商》、《对伪心理学说不》等。

据说本书的第 1 版是 1983 年出版的,快 40 年了,一直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经典之作。我读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,明白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,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内容。

我们常说的催眠、星座、读心之类的并不是心理学,是伪心理学;再则,我们一提到「心理学」,大多数人会想起 @弗洛伊德 ,甚至觉得他代表了心理学,其实不是的(篇幅原因,详情翻翻书)。

心理学不同于其他行为学科的地方有两点:第一,心理学中关于行为的结论来源于科学证据;第二,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,并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。心理学的首要特征是基于数据的科学的行为研究,而不是主观臆测。

本书可以让我们理解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,同时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:可证伪性、相关性、因果性、推理论证、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等。

第六本书《社会网分析讲义》

#社会网络 #社会学 #得到

本月在读《社会资本》,这本书主要是作为补充阅读,了解社会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实际场景。

介绍了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的一些主题。我读完后,再理解《社会资本》中的一些概念很轻松了。

一个有意思的内容:

格兰诺维特的“弱连带优势”理论指出,弱连带较之于强连带有更好的求职效果。

原因有两个:

第一,一个弱连带多的人,其社会网的范围会很大,因此收集到求才的信息会很多。

第二,在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所说的,人际关系指向有价值的资源时则机会多。例如年轻人与年长者有关系、社会地位低的人与社会地位高的人有关系,这种跨越两个团体间的关系往往在求职过程中成为“贵人”。

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:从社会网的因果模型分析个人的离职。

1.经济学强调的更多的是成本和收益。即薪资待遇、机会成本等;心理学角度则认为我们离职是针对当前环境做的反应,为了达到平衡,离职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。

2.社会学家们做了一些假设然后进行验证,围绕个人在职场的位置结构和信任关系展开实验,有几个结论:

第一,工作满足是大家比较关注的,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更能留住人才;

第二,信任关系中两两信任是关键因素。就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越多,形成的依赖越多,越不容易离职;如果被孤立或者没有什么依赖,离职的意愿就很强。

第七本书《社会学基本概念》

#社会学 #得到

看书名就知道,全书通篇介绍社会学相关,是我读《社会资本》的补充。

什么是社会学?

社会学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,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。

什么是社会关系?

社会关系是根据行为的意向内容,若干人之间相互调整并因此而相互指向的行为。

什么是团体?

团体是一个管制性的对外限制或者对外封闭的社会关系,需要依靠特定的、以贯彻秩序为行动目标的人来保障秩序的遵守。

如果了解社会学的相关内容,可以先翻翻这本书,熟悉一下概念。

第八本书《超级转化率》

#产品 #得到 #重读

这个月在工作中有个需求,目的是提高注册转化率。想起了 @陈勇老师 在他的这本书中专门介绍过,就重新看了对应的章节,然后重温了这本书。

关于提高转化率,书中分享了一个方法:超级转化率漏斗模型

即:

第一步:记录用户从看到产品到完成目标行为的所有步骤,搞清楚有多少层转化率;

第二步:找到影响每一步转化率的主要因素,去优化它,提高每一步的转化率。

(具体就不展开讲了,书中有案例帮助理解。)

如何提高用户下单转化率?

一般来说。用户下单有 4 个步骤::激发兴趣—建立信任—打消疑虑—下单购买;根据这个步骤书中提到了「转化六要素」:互惠、承诺与兑现、信任状、畅销好评、痛点刺激、稀缺。

  • 互惠:为了产生兴趣;
  • 承诺与兑现:为了产生轻度信任;
  • 信任状:为了信任转嫁;
  • 畅销好评:为了持续积累信任,从众的心理;
  • 刺激痛点:最终目的是远离痛苦;
  • 稀缺:为了立刻成交。

在使用的时候不要照搬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就行了。

第九本书《学校如何运转》

#教育 #得到

虽然我没有在高校工作,但是这本书去年有好几个朋友推荐给我了,想着 1 月的最后一周看看吧。

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,作者 @李希贵 是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,有 30+ 年的教育从业经验;而且我感觉作者是 @明茨伯格 的粉丝,哈哈。

开篇就从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组织结构为五个部分:战略高层、中层管理者、教育教学一线、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;后面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五个部分展开说明的。

  • 战略高层:是以校长为代表的最高决策层。属于组织的大脑,但是权力也是有限的,不能越俎代庖;

  • 中层管理者:指的是对教育教学一线拥有指挥权的很小的一个群体,如年级主任、学科主任。

  • 教育教学一线:主体人员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,是学校的心脏,也是学校产出最终效益的部分;

  • 支持人员:指的是学校里普遍设立的教务处、总务处、办公室等部门里的人员;

  • 研发平台:相当于组织的参谋部、智囊团,帮助组织的大脑思考,也为组织其他部分的人员提供智慧。这个我没想到学校还有这个。

第十本书《社会资本》

#社会学 #社会资本 #京东

刚开始,我 完 全 读 不 懂 这本书!

虽然有 @阳志平老师 的导读视频、甚至有其他的资料,但是我读起来还是一脸懵逼。

好在后面我读了一些辅助的资料、书籍后,慢慢地理解了其中一些概念,现在才有一些基础框架。

要读懂这本书,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、什么是社会学、社会学的主要流派、思想等。因为里面涉及了不少 XXX 认为 XXX。

什么是社会资本呢?即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

其实,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;是一种社会财产,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起作用。

上面这两句话又有新概念:什么是资本呢?什么是社会关系呢?什么是网络呢?(我太难了….

多分享一个共同兴趣原则:多和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一起玩,能产生更多的链接。例如读书会、羽毛球俱乐部等。

总结一下读完的一些感悟:

  1. 尽可能多的去寻找差异,总是呆在相同的圈子,很难有新的社会网络;
  2. 在表达感谢的时候,尽可能将别人的帮助公布出来;
  3. 尽可能创造新的群体,通过寻找相似性,动员新的社会资本;
  4. 多认识和链接不同群体的关键人物,他能帮你拓展你的社会关系;
  5.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相辅相成,互相强化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