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2月,我读了7本书

2021年2月28日 · 2903 字 · 6 分钟 · #读书看报

理查德·桑内特:每个优秀的匠人都会展开具体实践和思考方式之间的对话。

一月份看了 10 本书,2 月份看了 7 本书,还有 2 本没有看完。

  1. 《穿透式学习》
  2. 《牛津通识读本:网络》
  3. 《决策的智慧》
  4. 《徐远的投资课》
  5. 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
  6. 《中间人经济》(阅读中)
  7. 《道德情操论》(阅读中)

趁着最后一天,分享 2 月份的读书记录。

第一本书《穿透式学习》

#学习 #得到

这本书分享了 3 个学习思维和 16 个实用性工具。例如三个思维是:学习之旅模型知识转化思维个人体系思维;与之对应的是如何做学习计划、如何读书、如何可以练习、如何开始行动等实用工具。

不需要按章节阅读,根据自己的兴趣直接读对应部分就行。我分享一下「如何把所学转化成能力?

我们每天面对的信息很多,如果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,可以思考下如何将其转化为入门教程,是否可以写一篇文章来整理下?或者系列的内容做成课程?

第一步:将所学变成入门教程。

如果你能够编写一个别人可以照着做的入门教程,那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会进一步深入,因为在编写的过程中,你会更细致地考虑每个操作细节。

参考:阮一峰老师博客中的入门教程系列

第二步:将所学变成培训课程。

教别人,是帮自己更快、更深、更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式。

做培训就需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,也要有整体的视角。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各种可能的分岔口,并要理解在各个路口时为何这样选。我们要理解什么地方可能出现问题、原因可能是什么、如何解决。

第三步:将所学变成操作标准。

操作标准的编写者自然应该是高手,但操作标准的目标用户是普通人。

一个操作标准,能够把知识、技能、经验变成一个别人可以直接用的工具。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过程封装起来,成为别人可以依赖的工具。

如果我们的学习与实践能够达到形成操作标准的程度,我们就是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人,把自己的能力变成一起做事的其他人的能力,我们也证明自己达到了高手的水准。

最后,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操作标准,操作标准应该持续迭代

与 @脱不花的《怎成为高效学习的人》中的「清单思维」类似。

第二本书《网络》

#社会网络 #得到

《网络》是我们可以了解和进入网络科学领域的非常好的一本入门读物。

1 月份读了《社会资本》、《社会网分析》,《网络》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书籍,书很薄,读起来比较容易。属于科普类的。

在书中作者先后介绍了:网络的基本概念(网络是什么、节点等)、无标度网络和复杂网络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等。(书籍结构)

好奇一下三个问题(来源开智):

  • 为什么我们跟世界上任何人相识只需 6 人,最多不超多 13 人呢?
  • 为什么你的朋友的朋友,能影响你的幸福感?
  • 为什么说你认识谁,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?

一个故事: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,一座名为奈佛夫的岛屿坐落于普雷格尔河内。该市300年前曾隶属于普鲁士王国,彼时唤作哥尼斯堡,而奈佛夫岛与该市其余部分则由七座桥相互连接。城里流行一个谜题:是否可能在不重复走过一座桥的情况下,遍历所有七座桥

之前并没有人做到这个,无法证明其可行性;直到 1736 年,数学家欧拉将陆地和岛屿的部分表示为点,而桥则为连接各点的线。这样的话,事情就很容易了。通过展示城市的网络结构,欧拉最终证明了谜题中的走法不可能。

通过这个故事,可以开始进入网络世界了。

第三本书《决策的智慧》

#经济学 #得到

#决策 是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,达利欧在《原则》中关于决策也有介绍,参考当时读完后的总结,以及读完《行为设计学》后分享的 WRAP 决策方法。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。

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,让我更深一步理解了在做决策过程中关于「成本和收益」的问题,能让我了解如何在理解目标之后解决具体问题。

读完后你可能会了解以下问题:如何理清自己的思路;做决策过程中对于目标的重要性;如何应对决策中的变量;如何选择最佳的方案?面对风险,也是成长的一部分等。

其实,我们也可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,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。

第四本书《徐远的投资课》

#投资 #得到

#投资 这块看的书比较少,主要是无钱可投,哈哈。我们每个人的投资修行分为三个阶段:一无所知、学然后知不足,以及知之为知之、不知为不知。所以才要学习。

作者把投资分解成三个基本问题:

  1. 投资工具的问题:买什么? 即购买什么资产。
  2. 投资组合的问题:买多少? 即各种资产的资金分配。
  3. 投资时机的问题:何时买? 即“什么时候买,什么时候卖”的问题。

关于投资工具,我们从安全性、流动性两个基本属性的角度,把资产分为三类:

第一类:安全、流动性好的资产。代表资产有存款、货币基金、国库券;

第二类:不安全,但是流动性好的资产。代表资产有股票、基金、公司债券、期权、期货;

第三类:不安全,流动性也不好的资产。代表资产有房子、古董、字画、钻石。

针对上面的资产,作者也是分章节阐述,适合抽样阅读。

关于投资组合的问题,买多少的意思不是在单个资产上花多少钱,而是如何合理分配资金,构建投资组合。我们要放弃个股思维,建立投资组合思维

构建投资组合要兼顾三个目标:保持流动性、分散风险、优化收益。一句话概括: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,通过分散风险优化收益。

关于投资时机的问题,何时买对投资业绩影响非常大。其基本思路是根据经济周期、历史经验、政策逻辑,预判资产价格的涨跌,事先买入会上涨的资产。

投资择时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是美林时钟理论,它根据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,预判债券、股票、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。不过,这是个分析框架,要活学活用,不能生搬硬套。

第五本书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

#产品 #纸质书 - 借阅

2021年公开课之后,这本书也算是一个热点。

我花了快 2 小时看完了这本书,书分为:用户篇、需求篇、设计篇、气质篇和 UI 篇 五个章节。

书里的内容基本上来自于2012年龙哥培训的文字稿,带了一些案例和龙哥的问答。如果没有条件看这本书的话,可以看看对应的 PPT 和演讲文字稿。

在书里,龙哥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了微信的一些产品观,我整理了下:关键词为「比如」出现了 71 次,关键词为「例子」出现了 21 次,关键词为「案例」出现了 14 次。

  1. 用户篇:做产品要去了解用户,了解用户的想法,了解用户作为一个人,人性里的需求是什么?第二,要了解群体的心理,这是做互联网产品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。
  2. 用户是人,人有一些特性,例如:人是环境的反应器、人是懒惰的、人是喜欢时尚的、人是没有耐心的、人是不爱学习的等。
  3. 需求篇:需求本身是属于感觉层面的东西,如果仅是做一个明确的任务,比如用户要把信息发送到某处,可能用户可以告诉你需求,但是对于一个新的产品,比如微信,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去了解用户的需求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  4. 设计篇:产品是进化出来的,而非规划出来的

书比较特殊,不能过多透漏了。

顺便分享下之前整理的公开课历史内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