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孩子同行的乐趣
2024年10月25日 · 2934 字 · 6 分钟 · #人间值得
今年小满,我们家闺女@小七出生了,老父亲很开心;刚好,那一天还是 520;而知道她的时候是孩子妈去年生日那天,天注定的缘分,真好。
在过去的五个月里,除了两周出差,我几乎都会和孩子在一起,在生活上也多了一份期待。尽管原本很多的事情慢慢被搁置,But 这个过程是非常幸福的。我也知道,孩子只是比我年龄小,生活上尚不能自理,但是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。如@纪伯伦在《先知》所说:
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,
而是“生命”对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儿女。
他们借你们来到世上,却并非来自你们,
他们虽与你们一起生活,却并不属于你们。
你们可把爱给予他们,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。
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。
你们能够庇护他们的身体,
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。
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华屋,
那是你们无法相见的,即使在梦中。
你们可以努力以求像他们,
但不要试图让他们像你们。
因为生命不能退步,它不可能滞留在昨天。
你们是弓,
你们的孩子则是从你们的弓弦上射出的实箭。
射手看见竖立在无尽头路上的目标,
他会用自己的神力将你们的弓引满,
以便让他的箭快速射至最远。
就让你们的弓在射手的手中甘愿曲弯;
因为他既爱那飞快的箭,也爱那静止的弓。
Ref:《先知(纪伯伦全集)》
故想借此文记录下我对仅有五个月大的婴儿一些观察。
有需求就勇敢表达,但不无理取闹。
孩子不会说话,更不会很明显的表达自己的需求,比如饿了、拉臭臭了、想睡觉了都会有不同的表现,而这些表现需要我们主动去识别,去关注,得做到「身边不离人」。
举个例子,想睡觉的时候,我们如果强行和她玩,她看起来没精神,参与感就没那么的的强烈,甚至会无视你;接着会打哈欠,眼睛慢慢的闭起来了。这是睡眠信号,需要时刻观察,综合判断才能发现,然后进入哄睡模式,直到放下;而醒来之后,她第一时间不会哭闹,会先和自己玩会,比如扯袜子、翻身、趴着、往床边移动抬头看着妈妈;当我们发现她醒了之后,她就开始“嘿嘿”的笑,笑出声的那种。
所以,在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她的表达,也不会无理取消;作为监护人,我们就需要关注她,及时捕捉她的需求信号,然后做出对应的行动,也不难嘛。哈哈~
孩子尚且如此,我们为啥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呢?想起之前的新闻提到:孩子上幼儿园,不敢在课堂上与老师说,知道回家才能上厕所。没有安全感,害怕打破常规,可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需求,我们需要及时表达出来,方式可以不那么激烈,但是重要的上要表达。只有说出了自己的需求,才有被满足、被实现的可能,如此简单而已。
用「我想 XXX,我也想试试!」,早上朋友和我说今天去看展会,其实原本没有他,老板仅让两位领导去,他主动和老板说:我也想去,看看新技术,比如 AI 在我们领域的应用。这就是合理表达自己需求的做法,最终也获得了允许。
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,让自己更勇敢一些~
保持好奇心,尽力去尝试、去模仿。
小七喜欢看运动的东西,在室内的话,那些动起来的玩具她就很喜欢,反之那些静止的玩具看一眼就放弃了;在室外,她喜欢看小区的人踢毽子、小孩玩闹追逐、马路上的车辆;总是边看边笑,甚至要不要给他买辆车。
我们家有一个会复读的鸭子,会简单几首歌,唱歌的时候会随着节奏动起来,对孩子来说,怎么可以这么神奇?自己咿呀几句,鸭子就会重复一遍,鸭子唱歌的时候还会扭脖子;有次我把鸭子平放在地上,放音乐的时候由于较重头轻,就会在地上转圈,她很开心。
慢慢的她开始学会模仿,这些玩具会前后移动,她会尝试往前挪动,现在还不会爬,当我把手放在她两个脚掌后面的时候,就有很大的劲可以往前挪动一点点。上面的鸭子会翻身打滚,她也会模仿;为了让她练习翻身,我会在爬爬垫上给她做示例,先翻一半,回头看她,确认她看见了,然后再翻,重复几次,她就会了。再两个多月的时候,她已经会自主翻身,且更愿意翻身趴着了。
对(运动)事物感兴趣,愿意去模仿学习,这是她这个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的本能,因为世界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未知,一切都是新东西。主观上的好奇,客观上的模仿,就是最简单的行动单元。基于好奇而驱使的行动更有趣,更长久。
最近(科技/互联网)市场上的主流信息应该是 AI?生成式 AI 的爆火是 2022 年 ChatGPT 的上线,之后大家都知道了,大模型一家又一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上线了,但即将 2025 年了,看到过很多的声音,比如 「AI 不行了,两年了啥也没改变」。其实不是不变,而是一直在变。
有一个育儿博主,喜欢写科普文章,主要活跃在微博和公众号,在公众号上的内容都是长文,非常的硬核,确有系统的积累,比如湿疹、鼻炎、睡眠、喂奶、疫苗等大小问题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。我得知腾讯元器上线了「可以把公众号授权给腾讯元宝」的功能之后,我与他提了这个想法,经过设置之后读者就可以基于该公众号的内容进行提问,目前已经上线。体验下来相比较单一搜索功能更加智能,因为这是一个属于他自己长期积累而生成智能体,无论是谁,想问问问题,都可以直接给一个链接,根据他本人的风格、专业综合给出答案。不过也有局限性,比如检查报告的理解,就需要对「多模态」继续保持好奇,之后才会有新的产品,而我最希望做医疗领域问题解答的是就诊问问,我希望提供报告、病历等信息,综合给出下一步的计划和治疗方案。
保护好自己的能量,绝不「浪费」。
我们每天至少有 2h 的户外,在户外难免会接触到其他遛娃的人,每次和陌生人见面的时候,小七会通过不说话的方式来面对,看起来和我一样是个 i 人,当我们喊她名字的时候就会特别开心;特别是在社区医院打疫苗,其他的孩子都一言不发,小七在爷奶的怀里非常开心,咿咿呀呀说个不停。有一些例外,比如孩子逗她玩的时候,她会很开心。这是她喜欢的事物。
咖啡因虽然让人感觉振奋,但过量摄入咖啡因(超过500-600 毫克)可能导致中毒,症状包括焦虑、不安、失眠、胃肠道紊乱、震颤、心动过速等。建议每天咖啡因摄入量控制在200-300毫克之间。 Ref:Caffeine: Cognitive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Enhancer or Psychoactive Drug?
我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杯咖啡,导致晚上会出现失眠的现象。因为我思虑太多了,很多「未解决的事情」在大脑盘旋,以致于心神不宁,白天就需要一杯咖啡让自己更加精神,完成工作任务。小七的专注力有限,只对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人露出笑容,她能量有限,专注力有限,所以不会「浪费」。
–
《教养的迷思》作者@哈里斯有分享过:父母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有限,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影响力,而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在社会中的自然发展;孩子并不总是模仿父母的行为,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同龄人,尤其是在社交行为上。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与同龄人完成的,而不是与父母完成的。
虽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但我们知道,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特质(如性格、价值观和信念)的影响非常有有限。难得可贵的是,在与孩子生活的过程中,我发现我在被她影响,这种感受说不清。在亲密关系中,有一个词「夫妻相」,也就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间越久,越来越像对方;虽然这种相似性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,但通过长期共同生活,夫妻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和相互理解。
但孩子不一样,我们的相似性更多的是基因遗传和共同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的结果,并非我们的直接教养方式。所以,我应该会随着孩子的视角重新探索这美好的世界,了解一些未曾了解的事物,保持顽皮和好奇。
感谢小七,辛苦小七妈妈~
作者:DemoChen
链接:https://demochen.com/posts/20241025/
声明:除非另有声明,本文均采用 CC BY-NC-ND 4.0
协议,转载请注明
赞助:若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,非常欢迎你成为我的 Sponsor ,感恩遇见